
入秋后,婺源漫山遍野的茶園依然能見到茶農的身影。茶農和經銷商都說:“不愁賣不出去,愁的是沒有貨,就連賣‘生片’也能賺上一大把。”婺源綠茶銷售何以如此火爆?原來是,該縣啟用國家標準統攬茶產業發展,促進了茶產業經濟轉型升級。
婺源是中國茶葉之鄉,但曾經一度因茶農不懂環保知識,茶園使用化肥和農藥,結果茶葉增加了產量卻降低了品質,收入反而下降。為改變這一現象,近年來,該縣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化要求,規范茶葉生產。首先從建設生態標準化茶園抓起,將全縣規劃為三大產茶區,推進茶樹良種化、茶園生態化建設,將該縣東北部依照自然地形進行老茶園改造,建設高山生態標準有機茶園;中部進行良種換植,建設標準化良種茶園;西南則以培育標準化、機械化高產標準茶園為主,并分別制定技術操作規程,實施定位技術指導。該縣還從2007年起,實施每年發展萬畝標準良種茶園工程,目前已投入3億多元新種標準茶園3萬多畝,茶葉的質量得到大幅提高。去年,婺源還被農業部選定為全國標準茶園創建活動啟動地。
“林中生好茶,好茶林中生。”婺源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82.5%,該縣立足茶樹生長的環境優勢,大力發展高山生態茶。近年來,該縣爭取國家支持,先后實施了國家無公害農產品(茶葉)生產、出口示范縣創建,948重大項目《綠茶GAP生產示范推廣》和綠色食品原料(茶葉)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創建等項目。結合本地實際,制訂并頒布了《婺源綠茶——江西省地方標準》,編制了綠茶GAP九項技術操作規程,重點推廣有機茶園施肥、茶樹病蟲害生物防治、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等新的集成技術,既提升了產業科技水平,又促進了產業標準化建設,全縣涌現出了一批“一畝園一萬元”的典范村。通過標準化建設,目前,該縣茶園面積發展到16萬畝,其中良種茶園6.5萬畝,已頒證的有機茶基地5.2萬畝,通過驗收的綠色食品基地11萬畝,無公害茶基地14萬畝。
婺源綠茶標準化建設還有機結合了加工、儲存、運輸、外貿等環節。該縣建成了國內首條清潔化茶飲料原料茶生產線,采用自動控制技術,實現了茶葉加工從原材料到成品不落地,全封閉流水線自動化生產,產品全部供應可口可樂、聯合利華、統一、娃哈哈等飲料企業。婺源出口歐盟的有機茶在加工過程中都嚴格遵循AA級綠色食品標準和國際有機食品標準。高質量的產品突破了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,贏得了廣闊的國際市場。 婺源通過實施茶樹良種化、茶園標準化、加工清潔化、包裝和貯藏規范化、外貿國際化等一系列標準化示范工程的建設,極大地促進了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綜合競爭力的提高。今年1—7月,該縣共采制茶葉7000噸,實現產值6.4億元,20萬茶農人均收入1000余元。婺源綠茶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