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華祥苑】摘要:喝著福建的烏龍茶,當那種美妙的“巖韻”“觀音韻”春日輕霧般泛起,我就會想:福建即使不是我的故鄉,我也會愛這一方水土。
不敢說與茶相知年久,但卻是嗜茶如命、不可一日無茶的人,當然不會忘記閩茶對我的潤腑滌煩之恩。福建是著名茶鄉,所產的茶品種既多,品質又高,又各具卓爾不群的個性。喝著福建的烏龍茶,當那種美妙的“巖韻”“觀音韻”春日輕霧般泛起,我就會想:福建即使不是我的故鄉,我也會愛這一方水土。
說起福建的名茶,出于我意料的,并非每位茶客都厘清每一種茶的歸屬,一般人更是頗多淆亂。有的是將鐵觀音誤判作綠茶,有的是以為武夷巖茶全是紅茶。
這也不值得大驚小怪。梁實秋在現代作家中可算是茶人,顯然比鄙視過他的魯迅先生精于茶飲之道,可連梁實秋都說過“鐵觀音、大紅袍均為閩南之名茶”這樣的話。這句話,池宗憲說是“只說對一半”(《茶席——曼荼羅》),臺灣文人到底敦厚,其實這話是錯了一半,大紅袍產自武夷山,那是閩北,絕非閩南。
說到福建茶,我估計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,不是鐵觀音,就是大紅袍,然后有些夠段位的茶客會說“還有福鼎白茶”,或者有些貴人或者潮人會說“金駿眉”。福建2014年起開辟的幾條茶文化旅游線路也證實了以上猜測——武夷山大紅袍之旅、桐木關金駿眉之旅、安溪鐵觀音之旅、福鼎天姥山白茶之旅。
四大名茶之中,金駿眉是紅茶,福鼎白茶是真正的白茶(就是宋徽宗所推崇的那種白茶,不同于“安吉白茶”那般其實是綠茶的掛名白茶),而知名度前兩位的大紅袍和鐵觀音都是烏龍茶(即青茶),占了一半,加上問世時間、歷史文化、產量等因素,福建主要還是給人“烏龍茶之鄉”的印象。
只不過,在閩茶的舞臺上,烏龍茶雖然是氣壓全場的主角,上場卻是姍姍來遲。福建從古至今茶種甚多,而且像大紅袍、鐵觀音等名茶的出現都是晚近,因此福建最早出場的不但不是這些名角,甚至都不是烏龍茶。
古早的茶早已綠斷香消,古早的茶人自也無處尋覓,可終究,茶閑煙尚綠,人過名猶香,況且——石在,詩在。
石,指的是泉州南安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“蓮花茶襟 太元丙子”。太元丙子為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,是公元376年。千錘鑿石,不可磨滅,福建產茶最早的文字記載就是此處。這比陸羽《茶經》還要早三百余年。
“蓮花茶襟”,這清香四溢、悠然出塵的四個字,讓閩南的石頭至今都留著晉代的茶香。
唐代,雖然陸羽本人很可能沒有到過福建,但《茶經》引領的茶風大盛,閩地的茶香自然縈繞于詩人們的筆端。
晚唐詩人韓偓,就是李商隱夸他“十歲裁詩走馬成”、“雛鳳清于老鳳聲”的那位韓冬郎。但他后來的詩名卻似乎辜負了李商隱這位姨父期許,除了生逢亂世,多少也吃了“初名要趁早”的虧——他早年所作《香奩集》,多寫艷情,后人遂將“麗而無骨”的詩稱作“香奩體”,多有貶意。當然也有人認為他是一位忠貞之士,其感懷傷時的詩作才代表他的真正水準。
好吧,對韓偓的評價可以保留爭議,但是他避亂入閩、當過“閩漂”卻是確鑿無疑的。“水自潺湲日自斜,盡無雞犬有鳴鴉。千村萬落如寒食,不見人煙空見花。”這首唐亡后詩人寄身離亂、抒寫時代創痛的詩,題為《自沙縣抵龍溪縣,值泉州軍過后,村落皆空,因有一絕》。沙縣、龍溪、泉州,都在福建境內。而曾幾何時,在軍閥混戰的間歇里,詩人依然敏感于田園的寧靜,在詩中有細致而清新的記錄:“柳密藏煙易,松長見日多。石崖覓芝叟,鄉俗采茶歌。”(《信筆》)這里寫的是晚唐閩南的茶鄉風光和茶風茶俗。
五代時詹敦仁,端的沒有辜負安溪首任縣令這個身份,是位真正的“別茶人”,其《與道人介庵游歷佛耳,煮茶待月而歸》詩中所寫,頗合茶中三昧:“活火新烹澗底泉,與君竟日款談玄,酒須徑醉方成飲,茶不容烹卻足禪。”
到了北宋,正如蔡襄在《茶錄》里所說的,泉州七縣就都種茶了。而北宋宋子安的《東溪試茶錄》更載:“堤首七閩,山川特異,峻極回環,勢絕如甌。其陽多銀銅,其陰孕鉛鐵。厥土赤墳,厥植惟茶。……茶生其間,氣味殊美。”
在宋代,東晉開始就率先登場的蓮花峰茶繼續引人注目,其中有一種長在巖縫中的“巖縫茶”已經儼然名茶。1011年,泉州郡守高惠連游蓮花峰后,留下了“巖縫茶香 大中祥符四年辛亥”的石刻。南宋傅宗教到蓮花峰后,也留下“天朗氣清,惠風和暢。男女攜筐,采摘新茶”之句(《游蓮花峰茶懷古》)這種“巖縫茶”后來經過南宋僧人凈業、勝因培育、焙制,品質日佳而遠近馳名。
宋代的斗茶成風,此風也在蓮花峰石刻中記錄得明白無疑。如1247年(淳祐七年),泉州知州兼福建市舶司提舉到九日山祈風后到蓮花峰“斗茶而歸”。比起后世頂戴烏紗的袞袞諸公并不識茶愛茶,惟將各色名茶塞滿儲物間,或者以喝別人獻上的天價茶“刷存在感”,這位宋代的地方官員可謂風雅至極了。
蔡襄《茶錄》中只說“晉江清源洞及南安一片瓦產者尤佳”,但事實上安溪作為產茶區在宋代也已崛起。
安溪境內多山,氣候宜茶,與別處一樣,茶的興起也有寺、僧有關——安溪清水巖乃天下清水祖師廟的祖庭:“清水高峰,出云吐霧,寺僧植茶,飽山嵐之氣,沐日月之精,得煙露之靄,食之饑,療百病。”這種寺僧所植的清水巖茶有“其味尤香,其功益大,飲之不覺兩腋風生”之評(《清水巖志》)。當然宋代安溪茶種已經十分豐富(但均非現在的安溪名片鐵觀音,鐵觀音是真正的后來居上),并且滿山遍野都是茶園,謂余不信,只讀宋人黃夷簡《小居》詩便知,黃夷簡眼中的安溪可謂滿目翠芽、清芬沁人——“宿雨一番蔬甲嫩,春山幾焙茗旗香”。
明代正德年間,南安蓮花峰茶因蓮花臺寺改建石亭,此亭名為“不老亭”,典出北宋戴忱刻在蓮花石上的詩句“一蓮花不老,過盡世間春”。因為這座石亭,從此包括“巖縫茶”在內的蓮花峰茶就都改名為“石亭茶”,因本是綠茶,又叫“石亭綠”。
除了蓮花峰的石亭綠,清源山茶亦是名茶——“武夷之外,有泉州之清源,倘以好手制之,亦武夷亞匹”。(明許次紓《茶疏》)《泉南雜志》有“清源山茶,清翠芳馨”之語,可知也是綠茶。(選自安溪報)
更多茶葉品牌資訊請關注華祥苑官網www.www.d8714.com
對茶葉加盟行業投資有興趣可以直接致電華祥苑加盟熱線:400 850 6666